产品详情
产品价格 ¥1.00元/
最小起订量:1 可售数量:50000
近期走访市场发现,无论是广东、福建的高位池还是北方的工厂化,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肝肠孢虫和弧菌问题。 近几年,肝肠孢虫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对虾养殖业,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。通过和经销商交谈,虽然观念逐渐在改变,但是整个大环境的恶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 为什么肝肠孢虫危害如此之重?为何处理难度如此之大?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对虾养殖困难的元凶之一—肝肠孢虫。 一、 肝肠孢虫的特点 1、 主要寄生在对虾的中肠表皮细胞、对虾肝胰腺管上皮细胞。 2、 肝肠孢虫的孢子壁较厚,成熟的孢子具有一层坚韧的几丁质外壳,一般药物难进入虫体。 3、 消化系统受损之后,对虾营养物质消化、吸收障碍,对虾大小不一;抗病性变差,并发细菌、病毒感染。 4、 繁殖周期较快,3-5天左右一代,随着养殖期的延长,数量指数逐级递增。 5、 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(种-苗)、水平传播(底泥、水源、死虾、粪便等)两种方式。 6、 隐秘性强,即使感染了,虾苗阶段不一定能检测,随着虾苗入塘,体质变差、导致30-40天后,虾肝肠孢虫的爆发。 二、 肝肠孢虫的危害 1、 由于感染消化系统,对虾慢料,进而出现规格大小不一的差异。 2、 感染肝肠孢虫之后,饲料利用率变差,饵料系数增加。 3、 由于感染肝肠孢虫之后,饲料利用率差,生长缓慢,所以养殖周期延长。 4、 感染肝肠孢虫之后,对虾免疫机能变差,经常继发感染虹彩白斑等。 三、 防控误区 1、 以为苗种检测没有肝肠孢虫,上料台之前就不用防控。 苗种检测没有,首先不代表真的没有,由于检测设备的精度或者肝肠孢虫数量极低,可能出现检测不到,但是当进入池塘,由于天气、水质、饵料等因素造成体质降低,肝肠孢虫就会快速繁殖,等上了料台就会发现虾大小不一,所以防控一定要从源头抓起。 2、 对检测过于偏执,进而导致谈孢色变。 首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一个问题,肝肠孢虫是杀不干净的,无论是水体、底泥还是虾体内;其次,有了肝肠孢虫不代表就需要排塘、就一定不能养了。我们的理想状态是对虾和肝肠孢虫共存,只要数量级不高、虾体质还可以,不要过于纠结检测。 3、 水体、底泥防控积极,但是忽略体内防控。 首先,对虾苗种就可能携带肝肠孢虫,即使数量级不高,如果不及时防控,40天左右就爆发;其次我们处理水体、底泥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进入对虾体内的肝肠孢虫数量,所以不要忽略体内肝肠孢虫 |